个人商标专用权能否质押?——从“权利”到“资产”的法律跨越
作者:××

“商标也能贷款?”当杭州一位95后插画师把个人注册的“猫星系”商标质押给银行并成功获得200万元授信时,社交媒体瞬间沸腾,个人商标专用权到底能不能质押?答案并不简单,它既是一次法律技术的拆解,也是一场关于“无形资产价值觉醒”的社会实验。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从“禁止”到“许可”的制度演进
1995年《担保法》曾将可质押的财产权限定为“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”,而彼时的“商标专用权”被默认归属于企业,个人被排除在外,2014年《商标法》第四次修订明确“自然人”可成为商标权主体,同年《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程序规定》删除了对申请人主体类型的限制,个人至此拥有了与企业同等的出质资格,2021年《民法典》第440条再次确认“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”可以出质,为个人商标质押提供了顶层依据,制度层面,闸门已开。
银行为什么仍说“不”?
法律允许不等于商业可行,银行的风控逻辑是“变现能力”,个人商标往往存在三大软肋:
- 稳定性弱:个人经营规模小,一旦出质人陷入债务纠纷,商标易被宣告无效或撤销;
- 估值难:缺乏持续财报、市场份额数据,评估机构难以给出公允价值;
- 处置难:个人商标与姓名、肖像高度绑定,流拍后很难找到接盘方。
多数银行把“出质人须为企业”写进内部授信指引,个人商标质押被“二次禁止”。
破局:从“裸标”到“场景”
真正落地的案例,无一不是把“商标”嵌入“场景”:
• 杭州插画师背后,是淘宝店铺年销3000万元的IP衍生品;
• 成都一位美食博主将“川味英语”商标质押,同步绑定抖音账号的广告收益权;
• 深圳某设计师把商标与NFT数字藏品打包,由平台提供回购担保。
银行看重的不再是商标本身,而是其背后的现金流、数据沉淀和平台增信,质押物从“裸标”升级为“标+渠道+数据”的组合资产,风险模型随之改写。
个人如何操作?四步清单
- 确权:确保商标处于有效状态且无任何在先质押;
- 评估:委托财政部备案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,采用收益法或市场法;
- 签约:与银行、担保平台签订三方协议,引入保险或回购条款;
- 登记: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完成质押登记,取得《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证》。
当“个人IP”成为新型抵押品
随着《数据二十条》提出“探索数据资产入表”,个人商标与社交媒体账号、数字藏品、算法模型等将共同构成“个人IP资产包”,可以想见,未来征信报告不仅会显示你的房贷余额,还会列出你质押的“第××类猫星系商标”,融资利率与个人IP的粉丝活跃度实时挂钩,那时,商标不再是贴在商品上的符号,而是写进金融合约的信用代码。
结语
个人商标专用权能否质押?法律早已给出肯定回答,真正的障碍在于如何把“创意”转化为“可定价、可处置、可监控”的金融资产,当制度、技术与市场完成这场精细对齐,每一个拥有独特创造力的个体,都能把名字里的那枚小小商标,变成撬动未来的第一块金融积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