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定背景与目标
- 背景:中欧均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(如中国“普洱茶”、欧盟“香槟”),但此前缺乏统一保护框架,存在侵权和仿冒问题。
- 目标:通过互认地理标志,打击假冒产品,促进双边贸易,保护传统农业和食品产业。
- 保护范围:首批互认各100个地理标志(中国如“五常大米”“郫县豆瓣”,欧盟如“帕尔玛火腿”“菲达奶酪”),四年后将扩容至双方各275个。
- 保护标准:协定要求对地理标志的名称、声誉、产地真实性等提供高水平保护,防止翻译、转写或附加“类”“式”等误导性标识(如“香槟式”起泡酒被禁止)。
- 法律效力:协定条款纳入中国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》和欧盟《欧盟地理标志条例》,具有强制执行力。
经济影响
- 贸易增长:欧盟委员会预计,协定实施后中欧地理标志贸易额将增长20%以上,尤其惠及中国茶叶、酒类、欧盟乳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- 市场准入: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无需再单独申请认证,降低合规成本(如“安吉白茶”可直接以受保护身份销售)。
- 溢价效应:受保护产品平均价格可提升10%-50%,如“纳帕河谷葡萄酒”在华售价因协定显著上涨。
战略意义
- 制度对接:推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体系与国际接轨,倒逼国内产业升级(如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标准化种植)。
- 多边示范:为中欧投资协定(CAI)等更高层次谈判奠定互信基础,也为全球地理标志保护提供“南北合作”范本。
- 文化输出:通过“绍兴黄酒”“苏格兰威士忌”等产品强化文化认同,助力“中国地理标志”国际品牌建设。
后续进展
- 扩容清单:2024年已完成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(如“霍山石斛”)和175个欧盟地理标志(如“慕尼黑啤酒”)的公示,预计2025年生效。
- 执法合作:中欧海关建立联合抽查机制,2023年已查处假冒“波尔多”葡萄酒案值超2000万欧元。


微信号:15321396264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