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,公会还能怎么做?
——在灰色地带寻找可持续的生存路径
“先上车后补票”曾是直播行业的通行逻辑,但当监管口径收紧,没有《营业性演出许可证》的公会就像一辆没有牌照的网约车,随时可能被叫停,可市场不会因为一纸批文而停止需求,主播要吃饭、平台要流水、品牌要曝光,于是问题被抛回给公会:没有证,到底还能不能继续玩?答案不是简单的“能”或“不能”,而是如何在合规缝隙里重新设计商业模式。
把“演出”拆解成非演出
许可证管的是“以营利为目的、向公众售票或接受赞助的现场文艺表演”,公会要做的第一件事,是把业务拆成不被这一定义涵盖的形态: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- 线上录播:将直播内容转为录播课程、短视频,以知识付费或广告分账结算,避开“现场”与“售票”两大关键词。
- 私域社群:把核心粉丝沉淀到微信、QQ群,以会员制、打赏、周边电商完成变现,此时公会的身份更像MCN而非演出经纪。
- 电商导流:让主播成为品牌导购,佣金来自销售分成而非演出费,彻底脱离“文艺表演”范畴。
把“签约”变成“合作”
传统公会与主播是雇佣或经纪关系,一旦涉及演出,就落入许可证管辖,反向操作是:公会转型为服务商,只提供供应链、运营、投流工具,主播以个体户身份与品牌或平台直接签约,这样,演出主体是主播本人,公会退居幕后,规避主体责任。
把“线下”搬到“境外”
部分公会尝试把大型活动落地在澳门、曼谷、首尔等对中国观众免签的城市,以“境外演出”名义售票,再通过国内平台直播,虽然仍有灰色成分,但执法成本高、管辖权模糊,短期内成为权宜之计。
把“等待”变成“储备”
许可证审批周期长达3-6个月,且对注册资本、专职演出经纪人有硬性要求,公会可提前成立“壳公司”,把股权、社保、演出经纪人资格证一次性配齐,等政策窗口打开即冲线,与其被动挨打,不如提前囤好“车票”。
把“风险”写进合同
在无证阶段,公会必须与主播、品牌、场地方签订三方免责条款,明确“因政策变动导致活动取消,各方互不追责”,同时引入保险机制,为单场活动购买公众责任险,把可能的罚款、退票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。
结语
没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公会,就像在没有护栏的悬崖边跳舞,短期靠模式创新、地域腾挪、法律隔离可以续命,但长期看,合规仍是唯一终点,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如何逃避监管,而在于把这段“无证期”当成压力测试:谁能率先跑通替代收入模型、沉淀私域资产、完成许可证布局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成为拿到正式牌照的“幸存者”。